在2006年4月,
中國考古界最權威的評選活動“2004年全國十大考古
新發現”中,劍南春作為
四川新增“國!敝形ㄒ坏木品贿z址成功入選!
劍南春“天益老號”酒坊遺址位于綿竹市棋盤街傳統釀酒作坊區,分布范圍北起春溢街口,南至王麻巷口,南北長260、東西寬240米,分布面積約62000平方米。棋盤街兩側拆遷區內清代至民國時期的中式建筑基礎的布局依稀可見,柱網保存較為完好,可基本了解清代以來的街坊酒肆布局規模。坊中的11個康熙年間釀酒窖池,保存至今,現仍在生產優質劍南春大曲酒,并保存和延續了傳統釀酒生產工具及其工藝流程,是一處較為全面體現劍南春傳統酒文化的典型老作坊。
歷時兩年多的兩次發掘,共發掘面積800平方米,清理出土一大批和白酒釀造工藝密切相關的遺跡現象,包括水井、酒窖、爐灶、晾堂、水溝、池子、蒸餾設施、路基、糧倉、柱礎和墻基等類,展現了從原料浸泡、蒸煮、拌曲發酵、蒸餾釀酒到廢棄用水的排放等釀酒工藝全過程。在“天益老號”酒坊西北側發掘區探方內揭露出宋代至現代連續堆積的地層。
根據地層關系和出土物推斷,這批遺跡的年代為清代至民國時期,且以清末到民國這一階段為主,大曲窖JF、灶Z4可早到清代早期。根據文獻記載,綿竹釀酒歷史十分悠久,宋代已是釀酒大縣。同時,這次發掘在遺址部分區域揭露出宋代至現代連續堆積的地層。
發掘出土遺物200余件,主要為陶、瓷器,另有少量石器、銀器和錢幣。大多數瓷器為民窯燒制,品種有青花、粉彩、青釉、白釉、黑釉、褐釉、藍釉和紅釉瓷。器形主要有碗、盤、碟、杯、壓手杯、勺、水盂、罐、壺等。其中以青花瓷為主,紋飾題材種類繁多,以折枝和纏枝花卉紋、草葉紋等植物類圖案最為常見,此外,還有云紋、水波紋、壽喜紋、人物山水、動物類和梵文等題材。題款見有“永樂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同治年制”等紀年款,“德昌祥造”、“王榮昌?”、“宣”、“正”、“俞”、“文”等名號款,以及“!、“壽”、“喜”等吉語款,還有少量圖記款。引人注目的是,出土器物中酒具占較大比例,包括酒杯和酒壺,這正表明該遺址作為酒坊遺址的顯著特征。
劍南春“天益老號”酒坊遺址的發現,是我國酒文化考古的又一個重大收獲。發現的釀酒設施布局配套,幾可再現從原料蒸煮、拌曲發酵到蒸餾釀酒的全過程,初步展現了劍南春酒文化的獨特生產工藝和歷史風貌,對了解川西地區白酒釀造工藝及其演變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疤煲胬咸枴酒坊遺址是繼四川成都水井坊遺址和江西李渡燒酒作坊遺址之后我國發現的又一處大型酒坊遺址,并獨具特色,其生產規模之大、工藝要素之完善、保存之完整在全國尚屬罕見。